常德日報記者 吳紫欣 實習生 胡楊 文/圖
蟬鳴不絕,暑氣蒸騰。連續(xù)多日的高溫,讓常德城仿佛一個巨大的蒸籠。然而,在鬧市商圈、公園廣場、橋梁涵洞等角落,一抹抹流動的“清涼”正悄然傳遞——民政干部、社區(qū)志愿者、社工的身影穿梭在熱浪里。
礦泉水與避暑藥品遞到遇困者手中,臨時救助點的空調吹散了焦灼……這是常德市“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的生動剪影,一場與高溫賽跑的愛心接力,正為城市里的困難群體撐起一片蔭涼。
未雨綢繆,筑牢清涼“防護罩”
“師傅,天太熱了,這是救助宣傳冊,遇到困難可以隨時聯(lián)系我們。”在火車站廣場,志愿者一邊擦汗,一邊向過往群眾遞出《“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倡議書》和《救助流程圖》。自第13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啟動以來,這樣的宣傳場景已在常德市上演30場次,3萬余份宣傳資料帶著政策溫度,走進了社區(qū)、商超、車站以及橋底。
“早一秒部署,就多一分安全。”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行動中,民政部門與氣象部門密切溝通,動態(tài)關注天氣情況,每一次高溫預警發(fā)布,巡查方案都會同步更新;與公安、城管執(zhí)法等部門共同繪制的“重點區(qū)域巡查地圖”上,商貿區(qū)的長椅、公園的涼亭、涵洞的角落都被標注成紅色——這些易滋生暑困風險的地方,成了每日巡查的必到點。
在市社會救助事務中心,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對空調、消防設施做檢查,穩(wěn)定的室溫、充足的藥品、豐富的食物……截至目前,1000余份防暑藥品、3000余份礦泉水與食品、800余件衣物雨具已整齊碼放,如同等待出征的“清涼彈藥”,隨時準備投向街頭。
街巷穿梭,巡查腳步不停歇
你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嗎?救助人員見過全時段的常德城。
“半夜,最容易發(fā)現(xiàn)困難群眾在橋洞下休息,得趁涼快早點去看看。”市社會救助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吳進輝熟門熟路地將車停在沅水大橋下,拿著手電筒仔細查看——這樣的深夜巡查,已持續(xù)了一個多月。
中午12時,地表溫度突破40℃。水星樓商圈里,救助工作人員許為帥和滕建宇發(fā)現(xiàn)困難群眾躲在倉庫里?!按鬆?,給您帶了水和食物,還有衣服。”他們遞上物資,一邊詢問對方情況。這樣的緊急救助,在高溫時段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據(jù)統(tǒng)計,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已出動巡查車輛90車次,重點區(qū)域日均巡查頻次達3次以上。夜間10點至凌晨5點的“高溫空檔期”,巡查車的燈光依然照亮著城市中的各個角落,確保不讓一位遇困者在熱浪中孤立無援。
關懷速遞,困難面前有援手
“我想回家,但身上沒錢了……”來自云南彝良的遇困女孩攥著衣角,聲音沙啞。救助工作人員陳林第一時間將她帶回救助中心,做好了安置工作,并盡快做好送其返鄉(xiāng)的計劃,幫她踏上歸途。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對于愿意進站的遇困人員,民政部門提供24小時“無縫對接”服務,空調房、熱飯菜、換洗衣物一應俱全;對于暫時不愿進站的,隊員們會送上“清涼包”——里面裝著礦泉水、面包、防暑藥和印有聯(lián)系方式的救助宣傳冊。
截至目前,常德市“夏日送清涼”專項行動已救助遇困人員650人次,護送26名群眾返鄉(xiāng)。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工地中暑的農(nóng)民工、錢包丟失的務工者、與家人走失的老人……
傍晚時分,夕陽為城市鍍上金邊,救助車輛仍在街頭行駛?!凹t馬甲”們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但每當看到遇困者接過物資時的笑容,他們便覺得一切值得。